摘要:微信作为即时通讯软件,构建了人际传播关系空间,通过强关系主导联接形成传播格局,同时基于对用户社区化群聚心理的探究,在外在空间和内在心理合力下所形成的公众意见表达的生态环境态势中,更多的公众意见难以形成“一呼百应”的舆论导向气候,同时,由于社会信息的流动性障碍,公众意见的积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扩散。需要通过微信的功能开发和其他媒介的助力,以及监管政策的合力,致力于微信公众意见的疏导。
关键词:微信;关系空间;群聚社会心理;公众意见
2011年1月21日,基于iPhone用户的“微信”试水,时至2013年8月,微信国内注册用户远超过4亿,海外版注册用户也突破1亿,正式成为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用户群最庞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伴随着“打击网络谣言”之风,微博用户虽然仍然占据着用户关系资源的量化高地,但其活跃度却大不如从前,更多的社情民意下沉到微信的“熟人圈子”,通过强关系联接增强了用户之间的粘度和依赖度,也使得微信圈子成为公众意见的滋生地。但也正是因为微信圈子本身的虚拟社区和现实交往的重叠,使得其具有了私密性和封闭性,所以更多的公众意见难以形成“一呼百应”的舆论导向气候。
一、微信对人际传播关系空间的构建
微信建构了新的传播空间,以多点互动的方式实现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一对多的公众账号传播,甚至是微信群内的圈子传播。实现了人际关系从现实关系到虚拟关系的移植,也实现了O2O(线上到线下)的自由出入,这种基于熟人关系所建立的关系空间,以强关系主导的人际交往,更加增加了用户之间的“粘性”和关系空间的“湿度”。
(一)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的交叠
斯通(A.R.Stone)是最早将网络空间视为一种关系空间的,他指出,五花八门的电子网络正在形成一种人际互动的模式,是一种新的关系空间形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虚拟”空间——一种由共识形成的想像中的交往处所。① 这种虚拟关系正是基于超越物理空间所营造的关系空间形成的,其本身所具备的拟态环境正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和置换。
微信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和融合,使得用户能自由出入两个空间领域,微信通过从通讯录、QQ好友等现实关系导入,将用户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移植嫁接到虚拟空间中,形成新空间中的旧联系。同时将现实关系的旧空间置换和复制到拟态的虚拟关系中,这两种关系嵌入微信圈子,共同形成微信人际传播的“差序格局”。
在这个二元交叠的关系空间当中,微信用户并非完全脱离现实状态在进行某种狂欢或者放肆,而是对现实生活舞台所局限的那些感受和行为找到一个新的关系空间场域进行释放。
(二)强关系主导的关系空间
强弱关系理论源自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他认为,在传统社会,人们依赖自己熟悉的人进行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关系”( Strong Ties )现象;同时,那些看似边缘、陌生的关系也能提供某种社会认知,称之为“弱关系”(Weak Ties)。②
微博所依靠的是无需对称性交往付出的弱关系,突破了交往半径、出行半径的束缚,也突破了熟人验证、交情联接的人际圈子,用户彼此间更多的是陌生化的“泛泛之交”,而形成关系空间的是依赖意见领袖所形成的向心关系空间和社会认同共同体。而微信基于从通讯录导入现实关系的功能,主导性的是强关系。微信用户很大比例倾向于使用真实信息,正是基于其微信关系空间的建构是基于熟人现实关系的导入,即强关系的植入。
微信最初的人际交流对象是来自基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等为代表的熟人强关系人际社交圈。这样的人际关系便有了先天的优势,直接嫁接已经相对稳定的关系空间,再运用微信所独有的实时交流和图文音视频并茂的特征进行人际关系的巩固和维护,实现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强关系空间的构建。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