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跨地区发行节目:盘活资源,合理配置

张洁

2015年08月24日09:59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摘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有关制播分离的政策,促使节目跨地区发行迅猛发展。节目跨地区发行后,电视台越来越像一个单纯的播出平台。“去台标化”之后,电视台的频道气质和人力成本、财力不再直接挂钩,更多的变成了考验受众忠实度的平台。然而,并非所有的节目都适用于跨地区发行,本文重点着墨跨地区发行节目的一些特点及共性。

【关键词】跨地区;节目;发行;资源配置

一、我国节目资源现状及跨地区发行节目分类概述

近年来,国内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瓶颈。城市广播电视如何做强做大,成为地方广电媒体急需破解的难题。当今的电视节目市场存在数量不足以及优秀节目较为稀缺的问题。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设播出机构2568座,包括: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207座(其中含县级广播电视台1996座)。上述播出机构共开办了4199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2863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65种语言对外广播不计在内),电视节目1336套。由于大部分播出机构都是多频道运作,因此实际的频道数量更是惊人。如此众多的频道频率需要有大量的节目资源来满足其时间段,但由于国内广电节目大多是自产自播的模式,造成节目制作成本投入少,节目数量总体上较少,节目质量也不高。将已有的节目跨地区投播可以盘活资源,充实节目内容,不失为一计良策。

目前跨地区发行节目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节目由各类制作公司制作后利用不同的媒体平台投放,这一类节目正是在国家广电总局推进制播分离这一大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的;第二类是为某一电视台或几家电视台合作制作的节目,此后被其他电视台引进播出。由于制作方式的差异,导致这两类节目在内容、形式、题材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以制作公司为制作主体的跨地区发行节目

谈到以制作公司为主体的节目制作方式,不得不先来说一下什么叫制播分离。制播分离是将广播电视中新闻类、时政访谈类以外的节目内容剥离出来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专业生产和市场交易,由此推动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完善,建立起统一、开放、融合、有序的广播电视产业新格局。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部署,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再一次被提到中国电视行业加速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国内现在对于制播分离的定义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在电视节目的生产过程之中将制作和播出完全分离,电视台不负责节目的制作,而将其交于社会公司,只负责节目的购买、编排和播出;另外一种看法是从这一词汇的源头找依据,“制播分离”这一概念来源于英国,由英文Commission翻译而来,该词原意为“委托制作”,是指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因而制播分离,是指电台、电视台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社会公司来制作。在制播分离的体制下,电视台不再负责一般节目的制作,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节目的编排和播出上。各电视台从传统的自制节目到与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合作生产节目,再到向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定制或购买电视节目,电视业制播分离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目前在市场上活跃度较高的节目制作公司主要有光线传媒、灿星制作、世熙传媒、唯众传媒、天娱传媒、天择传媒等,由这些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涵盖了至少十余家上星频道及视频网站。《梦想合唱团》、《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梦想秀》等一系列由制作公司制作的高收视节目充分反映出这些制作公司的制作水平及对大众口味的掌握程度。《中国娱乐报道》、《音乐风云榜》、《美丽俏佳人》、《非常静距离》等另外一些制作公司打造的节目虽然没有斩获较高的收视,但在不同的电视频道播出,传播面之广也是相当可观的。

制播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改革,提升了中国广播电视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使得原有节目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拓宽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降低制作成本、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比较出色的表现,在深入推进制作体制改革,实现经营格局的企业化、市场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制播分离实现了优胜劣汰、机制创新、激活人力资本、提高广播电视的制作能力等目标。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