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5年第4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讲故事·接地气·全媒体——英国电视创新中的关键词【2】

吉顺敏

2015年08月24日10:0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三)讲好真实的故事需要戏剧的表达

提到真人秀,我们听到的一般抱怨都是:“那全是假的”,或者“全都是按剧本来的”。事实上,一方面,节目中往往并不存在观众们所期待的那个“真实”,而另一方面,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形态,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真实。观众最期待的,也并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有真实感的娱乐。这就需要在真实与娱乐之间,掌握好平衡点,依照故事脉络,技巧地维持住真实的体系,弥补故事与真实之间的缝隙。真人秀的真谛,就是打破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表现参与者在电视制定的情境现场下的言行和心理状态。说到底,这个原则就是人物、事件必须真实,叙事必须流畅。

(四)关注细微的时刻

以前的恩宠时刻或经典时刻,在当下的碎片化表达中用“细微时刻”更易于理解。每一集里都需要那些意想不到的细微而动人的时刻。某一个牵手的动作,甚至一个眼神的闪烁,这些微妙的能够帮助推进剧情发展的瞬间,胜过很多长篇大论。

(五)观众与创作者的价值观匹配

每一个人都想要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迫切地想要通过他人积极正面的榜样,来引导我们到达更好的生活状态。一般来说,真人秀节目分为两类,一类是W型,为观众打开一扇window(窗户)来窥探明星名人不同以往的一面;另一类是M型,让各个阶层观众在这面mirror(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优秀的真人秀是二者兼有的。当观众对其中的人物产生认同时,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连接就建立了,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寓意与内涵就能够顺利地传递给观众,彼此的价值观达成匹配,观众确立对节目的情感认同,并在潜意识里留下“有效”的印象。“Laugh with them, but don’t laugh at them.”(和他们一起笑,但不要嘲笑他们。)Ruth Wrigley女士的话是最好的诠释,ESSEX倡导的积极正面的角色理念,让观众确立了对节目和人物的情感认同。观众与创作者价值观的匹配,是所有现象级节目的必备前提。

二、接地气:情感至上

其实,“接地气”也还是属于讲故事的范畴,但因为英国电视同行提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把它单列出来。

英国的节目相当接地气:在英国备受欢迎的“Come Dine With Me”(《与我共进大餐》)诞生于经济危机之后,在家请客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人都不出去吃饭的背景下,对社会的理解分析极其透彻;全英国当下最火的节目“The Great British Bakeoff”(《全英烘焙大赛》)被认为是“最合适的土壤,符合英国人对自己理想生活的期待”;真人剧“The Only Way Is Essex”(《埃塞克斯是唯一的生活方式》)则缘于对看《老大哥》长大的一代人的洞察。电话录音、语音留言作为节目重要的元素,也是基于英国人的全民沟通习惯。在英国,大家有话是不直接当面说的,比如员工对老板或其行为有什么意见或看法,不会在上班时面对面提,而是下班后给老板电话,而彼时他的心态是“不要接,最好不在”,确认无人接听后才如释重负通过语音留言形式说出自己想表达的话。其实他的老板就在电话旁,通常老板会故意不接,就是想让员工语音留言,避免尴尬。这就是英国人的沟通习惯。所以,语音留言在英国一直盛行,也成为重要的节目素材。

英国节目的接地气,首先是会换位思考——和节目中的人物换位思考,和想象中的观众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其实是透过个性寻找共性,寻找共鸣。所有成功的节目,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真人秀抑或是新闻节目,核心就是讲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人和故事。这需要我们站在接收者的角度,也就是听故事人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讲述人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电视这个平台讲好人的故事,人的情感、价值,个人生命的体验,渴望得到尊重的荣耀感。讲的是故事,传达的是情感。情感本身没有高雅与低俗之分,情感传达甚至可以不分国界语言。

英国节目的接地气还体现在,观众总是微观的,作品打动人的是细节,细微之处见本真。进入微观的世界才能检验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才能让人物活起来。即使是深刻的哲思,也是通过最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有感觉,能消化,有收获,而不是让观众感觉费解。没有真实细腻、鲜活生动并符合逻辑的细节,观众会跳戏,感到“假大空”。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越是需要本土收视贡献的,经典的故事方法就越重要,对内容与生活联系要求更高,对时代情怀要求更直白,故事材质必须过硬,靠创意强硬开发日趋行不通,过于先锋或实验风对普通大众基本无效。在拜访全球著名的Blink Films(致力于大型纪录片的英国独立制作公司,擅长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人和人性)时,创意总监所举的一个失败的案例“Incredible Found Foodage”令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个为普通人电影化在线体验谍报人员挑战冒险的真人秀,在创意和市场表现方面都与韩国TVN黄振宇导演曾经主创的“The Phone”(《手机》,曾获2011戛纳电视节优秀短片)惊人的相似:创作团队对节目的自我评价和期许非常高,可谓凝结着团队心血和艺术追求的倾心之作,但播出后收视非常惨淡,在市场遭受冷遇。为什么?很简单,就是过分强调自己对人物的塑造和经验,造成故事缺乏应有的戏剧环境和戏剧张力,满足不了观众想体验故事主人公命运变化带来的自我观照的基本审美诉求,不符合观众对故事的审美习惯。

“接地气”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只能算是一个比喻。不接地气通常体现在:一是缺乏细节和生活质感;二是不真实、不符合生活逻辑;三是脱离或不观照现实生活;四是不鲜活、不生动、概念化、符号化;五是题材人物贵族化,远离普通老百姓生活等。生活是多元的,我们应从积极意义上去理解“接地气”,复合表达出生活的质感和人物形象的鲜活,避免把“接地气”狭隘地理解为单一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粗俗化、流行化、时尚性、话题性、揭露现实等。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