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5年第9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记忆设置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运用【2】

——以央视《重读抗战家书》为例

肖 向 民

2015年09月02日10:41  来源:视听  手机看新闻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我们从诸多抗战军人的家书中读到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当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如张自忠将军的家书中写道:“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郝梦龄军长写给女儿的遗书中写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为国家的生存,我宁愿赴死也不苟活亡国”;蔡炳炎将军写给妻子的信中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就连华侨女学生白雪樵面临日寇侵犯祖国,也发出了“祖国为难时,竭我一滴力”的誓言,毅然化名瞒过母亲参加抗日三千南洋机工队伍。先烈们的家书精神气贯长虹,读后令人热血沸腾。电视片中介绍他们的英雄事迹,充分证明了他们言必行,行必果。他们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三)抗战家书折射出先烈的人性美

这些抗战家书既呈现出烈士赴汤蹈火、战死沙场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烈士眷念家人、关心后人的人性之美;既表现了英雄的铮铮铁骨,也表现了先烈的绵绵柔情。在左权将军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中写道:“志兰: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地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白,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此间一切正常,生活则较前艰难得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颗洋姜,还有20颗西红柿,长得还不错。”一个丈夫、一位父亲,对妻子、对孩子的思念关爱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中国人不怕艰难,逆境中顽强生存的性格令世人瞩目。在诸多家书中都流露着对家人的挚爱和嘱托,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交相辉映。

三、《重读抗战家书》记忆设置的启示

(一)记忆设置要善于发现和选择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说:“报刊(媒介)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件的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的视阈内。” ①记忆的设置也是一样,也是媒体从记忆的海洋中,搜寻那些可以重现历史又能温故而知新的历史上的人和事,带到人们眼前。这种记忆的人和事要选择重大和感人的事件,同时该记忆要有一个好的载体:纪念地、纪念碑、书信、照片等。《重读抗战家书》记忆设置选择的是抗日这一震撼人心的人和事,它的载体有纪念碑、照片等,但主要载体是家书,这是一个表现力极强的记忆载体,这个载体承载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穿越70年的时空仍能影响人们,很有教益。同时,对记忆的选择还应注意时空的对应,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发生在中国的重读抗战家书,在时空上是个极佳的对应。

(二)记忆设置要有公共话题

记忆设置为的是构建某一社会意义,形成社会共识,所以记忆设置一定要能引发一个好的公共话题。公共话题就是有关公众利益并被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话题就是说话的主题,好的话题能让所有的人有话可说,虽然表达不同,但围绕的是同一个主题。《重读抗战家书》的话题十分开放,但围绕着党和人民的公共利益。该节目的关键词是珍重历史、和平、人民。这一宽泛的话题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家书的后人有话可说,民众有话可说,媒体有话可说。

(三)记忆设置要有感人的故事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性的故事往往比理性的道理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在《重读抗战家书》中,无论先烈的生平事迹,还是家书本身,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有着许多传奇故事,电影《赵一曼》让赵一曼的故事老幼皆知,特别是她被捕后在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深入中国人的脑海中。彭雪枫将军领导平原游击队战斗的故事,以及他牺牲后当地群众自发摆了128张祭桌为他送行的故事,令人感动。

除了英雄的战斗事迹外,节目还讲述了家书本身的一些故事。赵一曼写给宁儿的家书因赵一曼系化名,几经周折,在日伪档案中才发现她的真名,在她牺牲20多年后家书才得以面世。彭雪枫写给他妻子的遗书,当他牺牲后,其妻正在待产,为了不影响她的身体,一直瞒着她,直到产后一段时间后,才把彭雪枫牺牲的消息告诉她,遗书也才交给她。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