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传媒》>>2015年8月上
人民网>>传媒>>正文

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与媒体品牌认知报告【2】

2015年09月09日10:16  来源:传媒  手机看新闻

大学生媒介影响力认知调查

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认为媒介的使用对其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36.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媒介有利于他们放松打发时间;分别有28.4%和24.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媒介便于与人沟通交流和有助于提高学习;相对而言,仅有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媒介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大小存在性别差异,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更显著。女大学生中,认为媒介有利于放松、打发时间的比例高达79.9%,同时也有62.1%和53.0%的女生认为媒介便于与人沟通交流和有助于提高学习,认为媒介影响了其正常学习生活的女生占比18.8%;对于男大学生来说,有71.7%的受访者认为媒介有利于放松打发时间,有56.2%和51.1%的男生选择了便于与人沟通交流和有助于提高学习,也有16%的男生认为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整体来看,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女大学生受到的媒介影响相较于男性更加显著。

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大小存在学科差异,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媒介会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在各个学科中,选择有利于放松打发时间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均超过了70%,反映出娱乐放松是媒介对大学生最主要的影响;对于便于与人沟通交流这一媒介影响因素,农林专业学生(64.6%)则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加认同;人文学科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认为媒介有助于提高学习(56.2%);而社会科学的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更倾向于认为媒介影响了其正常学习生活。

从媒介影响层面来看,大学生成长区域经济越不发达,其人生观价值观越容易受媒介的影响。成长区域不同的大学生的媒介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媒介对乡镇的大学生在人际交流方面的影响最大(54.7%);在思维观点方面,县城的大学生受到媒介影响最大(68.3%);在知识结构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受到媒介影响最大(50.4%,38.5%)。

媒介对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观点、人际交流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均高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媒介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媒介对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观点、人际交流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均高于独生子女(50.2%>46.6%,67.8%>66.2%,55.5%>51.2%,37.5>32.5%)。

从媒介影响力大小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媒介对其影响最大,硕士研究生受网络媒介影响最大的比例最高。超过八成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媒介对其影响最大(84.2%),电视次之,所占比例为35.8%,根据影响力程度排序,依次是杂志(16.2%)、广播(9.4%)、报纸(8.9%)、户外媒体(7.4%),选择其他选项的占2.3%。对比不同教育背景大学生的媒介影响力认知,均认为网络媒介对其影响最大,其中硕士生占比最高为90.1%,其余依次是本科生84.8%,专科生80.9%,以及博士研究生80.3%。

大学生媒介依赖状况调查

超半数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媒介依赖,女生的媒介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当被问及“如果一天不使用或接触媒介,是否会出现某些感受”,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表现出较强的媒介依赖。2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会“心神不定,若有所失”,而“担心落后,赶不上潮流”的大学生样本占比为22.6%。整体上,女生在不使用或不接触媒介时的不适感强于男生。31.3%的女生表示当一天不使用或不接触媒介时会感到“心神不定,若有所失”,这一比例显著高于男生(26.0%)。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不使用或不接触媒介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程度显著低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如果一天不使用或不接触媒介,认为自己“没什么感觉”的比例(50.6%和53.3%),要高于其他专业。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农林和医药专业的大学生选择“没什么感觉”的比例分别为44.6%、44.6%、47.9%、45.5%。人文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中,31.8%的人认为自己如果一天不使用或不接触媒介,会感到“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社会科学的学生中,24.2%的人则表示会感到“担心落后,赶不上潮流”。

家庭月收入50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最高。家庭月收入为50000元以上的受调查大学生当不使用或不接触媒介时“担心落后,赶不上潮流”的占比最高(30.3%),而“没什么感觉”的学生占比最低(39.0%);家庭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受调查大学生“担心落后,赶不上潮流”的占比最低(21.9%),“没什么感觉”的学生占比最高(50.0%)。

父亲为低学历、母亲为高学历的大学生电脑依赖程度相对较轻。将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分别与“是否出现过原本只打算使用电脑30分钟、最终却超过了一个小时”进行交叉分析,均存在显著差异。父亲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最低(46.2%),大学本科的比例为最高(51.9%),研究生及以上(51.0%),初中及中专(50.8%),高中及大专(50.0%)。另一方面,母亲学历是高中及大专的大学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最高为51.1%,而母亲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最低(38.9%),从不出现的比例最高(18.5%)。

在手机使用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对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对学习影响认同最高,博士研究生最低。对比不同教育背景的受访大学生发现,情境1(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玩手机)中,硕士研究生均值最高(4.01),而博士研究生均值最低(3.75)。情境2(自习或上课时,浏览手机影响了我的学习效率)与情境1趋同,硕士研究生均值最高(3.68),而博士研究生均值最低(3.28)。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越高,对手机引发的心理影响认同越高。大学生对情境3(无法使用手机时,我会感到焦虑不安)的认同程度与其生活费呈正相关,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越高对情境3认同越高(3.39>3.30>3.24>3.11>3.06>3.03)。情境4(无法使用手机时,我会担心未能及时处理一些重要信息)与情境3趋同,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越高对情境4认同越高(3.59>3.58>3.54>3.44>3.36>3.29)。

手机使用对城市大学生家人关系的影响较大。对于情境5(因为手机,我和家人的关系更加淡漠了),五分量表测评显示:城市大学生均值为2.35,县城大学生均值为2.29,乡镇大学生均值为2.32,农村大学生均值为2.23。数据表明,各成长区域大学生因使用手机而影响家人关系的情况均在一般符合状况以下,影响较小,且无论成长区域如何,大学生因手机使用而影响家人关系的程度相当,相比较而言对城市学生的影响较大。

对于情境6(因为手机,我和朋友的关系都淡漠了),五分量表测评显示:城市大学生均值为2.30,县城大学生均值为2.27,乡镇大学生均值为2.33,农村大学生均值为2.24。数据表明,各成长区域大学生因使用手机而影响朋友关系的情况均在一般符合状况以下,且无论成长区域如何,大学生因手机使用而影响朋友关系的程度相当,并无显著差异。

大学生成长区域越趋近于城市,其手机依赖程度越高。通过对比不同成长区域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发现成长区域为城市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最高,均值为25.52;县城和乡镇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基本持平,均值分别是25.24和25.22;而农村大学生依赖程度最低,均值为24.70。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