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8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对电视片解说词的作用及解说方法的思考【2】

党毅峰

2015年09月09日14:5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播好电视片应注意和把握的事项

明白了解说词在电视片中的作用,怎么样播好呢?根据多年的播音总结和细心研究体会,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三点,即:跟主题、贴画面、让画面。

跟主题,就是要把握片子的整体思想和编导的创作意图,紧扣主题,揣摩局部和全片的关系,准确驾驭,变化自如。

贴画面,就是要跟画面的位置一致,同音乐音响等其他的表现要素吻合,不温,不过,不欠,不多。

让画面,就是在画面同解说共存的时候,通过准确的判断,把能通过画面表现的内容,尽量让画面来表现,解说作辅助和补充,以求得多种手段在相互依存中和谐完美。

那么,实践中怎么把握好着三点呢?下面用实例来做一说明。

一部电视片,即使稿子好,拍摄好,音乐好,剪辑好,不一定等于总体好,因为各个要素之间有个协调的问题,协调的好,加上诸多要素自身的好,表现力自然就大不一样,所以,解说在很多时候要有整体完美的概念,不能抢。

《来自亿元村的报告》这部片子,介绍一位有头脑,有魄力的村支部书记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上拼搏的故事。片子中有一小段,讲述这位村支书面对村民不理解,起哄闹事,甚至围堵家门的遭遇。片中没有用村民闹事的画面,也没有采用同期声采访来表现,编导非常巧妙地使用了满屏的流水画面,加上解说来完成这段故事的叙述,大大增强了片子的感染力,避免了具体画面的直白和主人公自己讲述的冗长。这段解说笔者采用了较快而激动的讲述形式,同画面流水的节奏一致:“他跟大家一起过河,淌着水,跌倒了,再站起来,挽挽湿了的裤腿,继续向前走……”表现了村支书面对只看眼前利益的乡亲们的不理解时,丝毫没有改变他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在这里,缓缓的流水是有象征意义的。试想,假设当时看着缓缓的流水,继而也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讲述,就会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不相干的地方,把在整个片子中不该突出的地方给突出了。

解说技术中的跟主题和贴画面,我们用电视片《华山》为例说明。首先,片子是以介绍我国五岳名山华山的风光和人文知识为内容的,基调自然是轻松厚重的叙述。开始是华山的航拍画面,展示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全貌。然后转为极具代表性的部分景观画面,特写、中近景,魅力四季变化画面。解说词是:“华山,位于西安以东90公里的渭南市境内,他南接巍巍秦岭,北瞰黄河渭水,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华山,海拔高度2154.9米,雄踞五岳之首。”“西岳华山,历来以奇、险、俊、秀的自然风光,驰名天下。以华夏之根,人文圣山而为世人敬仰。”这段解说词就要从具有华山代表性的画面出现后开始,伴随在航拍华山全景的变化介绍它的区位。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后,跟着航拍画面再延续欣赏片刻后,伴着它最高峰的出现介绍它的高度和特点。看着画面来解说,就能体会到词作者和编导的精心设计,在画面变化的节奏中恰如其分的信口而出,使观众在视觉美景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它的基本信息。跟着主题,画面出现后最合适时间开始播读,这就是贴画面。

解说中的让画面。在日常的播音实践中,我们拿到的解说词稿子,它本身往往是不连贯,不完整的。因为它还有画面、音乐、现场音响、特技等表现要素。解说词必须和其他要素相依相托才能实现电视片的最佳效果。如:电视片《老腔》里,除了在开始关于老腔这个地方古老戏曲的起源,唱腔特点和至今保留的经典曲目的介绍用解说词来完成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丰富多镜头的链接,加上现场的实际音响来完成,在每个分段过渡的时候,曲目的大意及其表现方法等通过解说词旁白的形式来完成,解说词看似前后不搭界,但全片整体给人酣畅痛快的感觉,把西北黄河边上农村古老的曲种淋漓精致的展现给观众,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很好地达到了电视片的艺术效果。这里解说就不能跟其他的手段抢,让最具有表现力的画面和音效来完成戏曲内容,收获的就是整个片子强大感染力。如:一部风光片中有一组丰收的镜头,画面相继出现了苹果、山楂、梨、柿子……。解说词是:“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季节。[2]”这种情况,如果果子画面刚一出来就忙着读,便令人感到沉不住气,有“抢先”的感觉。这组镜头很美,很诱人,如果先让画面充分发挥表现力,然后解说者再说出观众心中发生的感叹:“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季节”这句解说词,效果会大不一样。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