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8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对电视片解说词的作用及解说方法的思考【3】

党毅峰

2015年09月09日14:5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再例如:军人题材的电视片《忧乐协奏曲》中“让”运用的也很到位,既加大片子的包容量,又极大提高了感染力。其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傍晚,一对青年男女在公园小路上相依漫步,谈笑浪漫。湖水明净,垂柳轻舞。解说词就一句话:“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权利。”同样,这里“这样的”三个字就要给镜头来表现,给人一种思考,试想如果直接播读解说词,没有顾及其他表现要素,观众会感觉摸不着头脑。

还有后面一个段落也是这种情况。画面是厨房里男主人在忙碌的做饭,客厅里妻子在陪孩子玩游戏。这里的解说词同样只有一句话:“在相同的时间里,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的。”这里的解说同上面一样,要让“这样的”的所指全部由画面来表现,就能把观众的视觉引向画面,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和技术处理,会引发观众的思考:有男主人在家里,妻子会闲适一些;但当丈夫回到军营或上了前线,女主人必然会承受加倍的辛苦。处理这样的解说词,我们把握的应该是全片的整体思想,不能只考虑段落或局部,使全片主题游离分散。

当然,解说也并不是以“让”为主。要分析解说词的不同作用,具体处理。在一部电视片里,有大段的跨年代的情节叙述,那应是以旁白为主的,没有其他因素与旁白相争。旁白一定要紧紧咬住前面的情节。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叙述和角色情绪的延伸(角色只有动作、表情,而无台词),都由解说员以旁白的形式角色表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旁白的任务是重的,它在创造过程中的艰难也不比角色的创造过程省力[3]。在一部片子中,各个要素间都是要相互依存的。作为视听艺术,解说词尽管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有声语言的表现会受到很大的局限,这个时候,解说就要让,让画面和音响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表现,就会大大增强了电视片的现场感、感染力。当然,在画面等其他要素表现缺乏的时候,解说要充分发挥它补充画面、解释画面的优势。有句话说的好:“多种表现力并存,表现力相让,各自都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否则,都很难发挥各自优势,效果往往很差。”

三、小 结

以上用实例说明了电视片解说的处理方法。播音员都各有自己的播音特色。尽管风格多样,但在创作上还是有共同规律可遵循的。要想解说成功,一定要领会编导的意图,熟悉素材,总体上把握片子的格调和结构。总体的把握要比过细地雕琢重要得多。要求解说者能驾驭整部片子,引导观众。观众可能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解说员的存在,但它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解说能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回味[4]。

参考文献:

[1] 周宗斌.县级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视听纵横,2010(4).

[2] 杨芳芳.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人意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3] 方明.活动创意——从理解到表达[EB/OL].新活动网, 2010-08-30.

[4] 林如.电视片解说刍议[J].现代传播,1989(1). 

上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