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8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语言是桥还是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探析【2】

金  宇

2015年09月09日14:5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

1.传播形式的独特化

首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上,大型的新闻节目通常是主持人坐在直播间进行播报,形式较为正式,但是在方言新闻节目中主持人通常活动较为自由,或站或坐等播报形式的运用拉近了主持人和民众之间的距离。再者是节目形式更加的生动,例如山东方言中的“耍”就是“玩”的意思,重庆方言的“棒棒”代表“挑夫”,湖南方言中“啥子”是“什么”的意思。这些有趣的语言形成了方言广播新闻的独特亮点。

2.播报内容的群众贴近化

首先是在我国大型的新闻节目中多以国际、国内的大事新闻为主要内容,节目内容趋于政策性和说教性,但是方言新闻节目的内容选取,多为本地方发生的民生新闻,因此新闻的资源更加的贴近群众生活;再者是方言新闻节目的内容多为当地群众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包含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形式。例如《阿六说新闻中》内容的选取都是当地的平民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如各家的家长里短、食品安全、文化娱乐八卦等内容。《拉呱》中又推出了为民众解决现实生活困难的形式,如家庭矛盾调节,群众生活困难扶助等形式。

3.主持人的特色化

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都是由一个或者两个固定的节目主持人进行播报,主持人从穿着上和行动上,尤其是话语上更加接近普通大众,在群众之间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例如《拉呱》的主持人“小么哥”,就是山东方言,“有么说么”的意思,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趣事的讲述来使当地的群众产生共鸣,以拉近和群众的距离。

三、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桥”和“墙”

1.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桥”

(1)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因为我国的地域辽阔,省区划分众多,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通过不断的文化积累,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而方言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提倡普通话的形势下,促使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开始衰落,实际上相关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争论也比较多,但是笔者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不应该建立在传统民族语言的消亡上,要在进一步实现普通话普及的基础之上依然留存地方的特色方言。这时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播,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推广民俗风情,其次在语言的应用上可以实现传承。

(2)民众自身身份的认同。方言的产生是来自当地民众智慧的探索和自我的表达,是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的展现,但是随着现今人口流动的巨大提升,促使许多区域的居民开始向外地进行移民,或者去外地工作,同时普通话的应用逐步扩展,促使许多区域居民的方言开始消融,尤其是年轻人。因此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将独特的区域特征、文化和语言很好的展现出来,勾起许多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过去生活的回忆,从而找到“自身身份”的界定。例如《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的整体宗旨就是要本区域的居民自己演自己的故事,使观众可以通过方言来提升内心的趋同心理。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