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蔡尚伟>>论著点评
人民网>>传媒>>正文

问“道”锦江春色中——四川大学【2】

蔡尚伟

2015年09月22日08:30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说来川大历史悠久,但漫步川大,是找不到多少真正的早期历史地标的。那些早年的历史碎片,散落已久。以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学、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翁石室为基础创办于1704年的锦江书院是川大源头之一,但其旧址现为石室中学所有。川大“国立”时代安身多年的“皇城”在抗战时期与四川省政府交换了,文革中被拆毁,建成了毛泽东思想万岁馆,今天来来往往的外地人还喜欢在天府广场和那毛主席的巨像合影。望江校区是川大由“皇城”迁往望江楼一带后形成的,那些中式老楼奠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也还有些味道。化学馆周围成群的巨大银杏每年在秋季的蓝天下发出金色的流光,感动了几代川大人。行政楼为梁思成设计,解放初落成,其风姿倒是在全国高校中独一无二的,中西合璧,恢宏大度,有真正的“大学”气象,据说很多人就是因为看见这栋楼而爱上川大的。华西坝上的近代建筑群小巧精致,更有鲜明的西方元素,承载了成都人对现代化进程中若干文化悖论的深切感喟,钟楼荷塘更是当年流寓于此的外国人、外地人不灭的记忆。川大新校区唯一标志着与川大历史相联系的是仿旧的“国立四川大学”校门,那原本为成都故宫“皇城”的大门,后面有皇城的主体建筑 “明远楼”,暗含了诸葛亮那句著名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名对川大人当是一种深切的训导。今天,“明远”二字成了新校区所建之湖的名字,历史的深意也还隐约闪现在潋滟的湖光之中。

而真正与川大始终相契的地理因素应该是杜甫反复吟咏过的“锦江”吧。锦江书院“稽古在平生,可信锦囊无俗物;论文或不愧,试看江水有源头”之联至今仍可为川大人的座右铭。而今川大之“望江校区”望的就是锦江,华西校区所傍也为锦江。可以说,将川大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完全连接起来的就是锦江。而那江边的望江楼正是川大的标志。

民国时期,《新新新闻》报道:“蓉垣名胜之一的望江楼,市府自动迁让,划作川大教授们的宿所,教授先生们得了这样良好的宿舍更安定的去进行其教学和研究工作,从此,名人胜地,相得益彰”。

当年,“在望江楼附近的平原上,作为川大的新校舍,是非常够格的,她具有乡野的风况,她具有都市的优势”,“新春的时节里,一排排的树木,一厢厢的花草,发出新鲜的嫩芽,夹着平坦广阔的道路,纵横罗列,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活在这优秀的景色里,会使你精神愉快,会使你心灵和怡,会使你在安详中兴奋起来。”“人谓川大为最安静之读书环境,实非过甚其词”。几十年过去,川大望江校区所在早就不是当年的郊外了,而是极尽繁华的中心地带,而学校当然是闹中取静的最佳去处。

民国时期的媒体描述川大“面临锦江,地近名胜,望江楼为蓉城第一郊外公园,春夏之间,游人如织;白帆归鸦,水天一色,是以薛涛香井、工部草堂、吟诗楼诸胜地,每值餐余课后,但见三五成群之川大儿女游览此间,饱餮自然秀色”,研究生“分住数理馆、化学馆之最高小楼中,平时则深居简出,伏案钻研,偶尔散步郊野,则文风潇洒,别具格调”……,徜徉在竹林绿荫之中,浸染着诗人薛涛的文采,其风雅令人神往。

有了望江楼,川大便是有意境、有意味的大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川大人在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被北大钱理群先生称为三堂“最迷人的课”之一的就是《民国那些人》中记载的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望江楼的考试课:考场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楼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钱理群认为: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生命化的教育的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经史双绝、旁通佛老的蒙文通早已音容不在,当年的老先生们都快被川大后生忘记了,更别说钱穆、吴宓那些也曾经常在望江楼下品茗小坐的在川大任期不长的教授们。而望江楼边,“弦诵之声,荡漾锦城”,依然如故。

川即水也,水即道也。锦江作为川大的形象符号之一,水文化作为川大文化的内核,倒也天衣无缝。川大不仅仅实实在在地依西南名江大川之利而发展出全国一流的水利水电学科学科,“水”的精神也体现在川大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

流水不腐,在于其能推陈出新。而吐故纳新本是道家的养生之术,也可谓川大历久弥新的法门。

在百多年的历史中,川大吸纳融合了不少大学的精华。众所周知的是世纪之交与成都科技大学(前身为四川大学工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为四川医学院)的合并。其实,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就是合并张澜当校长的国立成都大学(张澜主张:国立大学现设成都,应即以成都二字冠于大学通名之上,正名为国立成都大学,较为适当。四川名词系代表省区,如大学系省立,冠此二字尚属合理……今以国立大学而加省区之名,殊嫌名实淆混。国立成都大学,即原来筹备已久之国立川大。而川大因名字被人误解实际由来已久,可见张校长之远见)、吴玉章曾当校长的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而成。五十年代院系大调整,规模不大的华西大学三分之二的学院并入了川大,一同进入川大的还有华西大学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而老的川大博物馆此前去组建四川省博物馆了。这座1914年创建的博物馆,是中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杨振宁曾称之为全球前十的高校博物馆。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1933年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三星堆早期的文明碎片就随着华大博物馆藏进了川大,而后来三星堆的大规模发掘,川大历史、考古学科的师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整个三星堆文明的面世也彰显着川大的历史厚度。

五十年代是华西因素与川大因素大融会之时。而实际上此前两校关系就可谓十分密切,一国立,一私立,地理相近,在蓉之两大学,多有互动,而两校教授多有交叉,或同时任教两校,或先此而后彼者,数不胜数,其中多有名流大家。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林山腴。陈寅恪到成都,就曾专程拜访他。名满天下的陈寅恪对着林山公行磕头大礼,让当时的人都觉得有些尴尬。拜访之后,陈寅恪用一幅对联赠与林山公,联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抗战时代,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借华西协合大学校址联合办学,华西坝成全国四大文化名“坝”之一。华西大学文学院长罗忠恕约请李约瑟博士来成都讲学,并为李约瑟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收购中国古籍数千册。一九四二年与蒙文通、顾颉刚、钱穆等人在成都组织“东西文化学社”,约请张东荪、冯友兰、梁漱溟、邵子力诸人参加,并与国外学者泰戈尔、罗素、杜威、爱因斯坦等通信讨论东西文化。而应燕京大学等校之聘来蓉的陈寅恪、钱穆等名教授往往都同时或先后兼任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教职。随着华大文学院、理学院进入川大,可以说坝上风云已经融入川大了。而罗忠恕晚年任教于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个人的经历与学校的经历吻合,也颇具有象征意味。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