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传播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3】

——以MOOC为例进行分析

蔡  骐,罗  威

2015年07月14日14:1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四)MOOC的受众分析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众主体。但是在MOOC教育中,传播媒介、传播者等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因而MOOC的受众群体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有关资料显示,“MOOC 的学习者来自全球各个地方、各行各业,覆盖14岁至76岁各个年龄段。据统计,继续学习者占到50%,大学生约占45%,高中生占5%。edX 的受众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全球五大洲,超过192个国家。其中,约70%的学生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11]”在中国,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受众相比,MOOC的使用者也有其自身的特点。2013年10月9日至10月16日,果壳网在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和Coursera等机构的支持下,开展了MOOC中文用户的摸底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6116份,有效样本5981份,其中参加过MOOC课程的有效样本为2440份[12]。

调查显示,中文MOOC的受众群体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首先是受众职业分布的多元。根据调查,在MOOC教育中,学生占55.54%,在职人员占40.34%,已退休人员为0.08%,其它为4.04%。学生与在职人员几乎平分秋色,这与传统高等教育中受众以学生为主体是有区别的;其次,MOOC的使用者多集中在经济发达教育发达的地区。调查显示,京、沪、粤、苏、浙这五个省份的MOOC中文用户最多;最后,MOOC的受众出现了多年龄段的趋势,其中18~25岁的用户最多,但31~45岁的用户也超过10%。我们知道,传统高等教育其受众群体的年龄段较为集中,与之相较,MOOC的受众其年龄分布更分散。

(五)MOOC的传播效果分析

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以考试来检测传播效果,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验证学习效果的好坏,把传播效果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数字量化游戏。事实上,有不少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后全不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就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这种传播效果显然是让人失望的。MOOC在知识的传播中则采用“微课程”与“证书认证”模式,有效地避开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短板。在教学模式上,MOOC的课程通常以周为单位,一门课程在8~12周左右。上课形式以视频录像为主,主要是老师的讲解并配合板演。“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20分钟左右。因此,慕课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排课程视频,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且8~12分钟的‘微课程’内容更加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提高。[13]”MOOC在传播效果检测上,则采用先进的“证书认证”模式。MOOC在一门课程结束后,有些课程会提供证书,证明你学习过相关课程并获得了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想获得证书,在课程学习中,就会有随堂的问题需要学习者进行解答,在每周课程完成后,老师还会留下作业,作业质量的好坏对课程的顺利结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是非常认真的,对于不懂的问题经常会在论坛上请教同学,或是直接向老师发邮件提问。MOOC的“微课程”与“证书认证”模式和传统高等教育的考试相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业,其学习效果更有保障。

综上所述,MOOC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等多个方面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革新,它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且深刻的。

三、我国MOOC发展的推进策略

MOOC带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如今是一个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开放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尽管对于MOOC而言,有专家学者对其课程完成率难以保证、证书认证和学分认定亟需完善等不足提出了质疑,但我们不能不承认,MOOC的出现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与好处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中国当下应深化对MOOC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MOOC进行引进、推广与运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