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传播技术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变革【4】

——以MOOC为例进行分析

蔡  骐,罗  威

2015年07月14日14:1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一)创新观念,深化对MOOC的认识

MOOC现在依然处于高速发展期,其最终的形态并没有完全展现,但MOOC给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革新已初见端倪。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MOOC教育予以重视。现阶段,我国已将“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国家重点推进的项目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且近些年来一直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但中国在推进MOOC教育中,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还在用旧有的观念来理解MOOC教育,这大大制约了MOOC教育的发展。首先,学生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参与水平不高;其次,很多学校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当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而不是一项教学改革,这明显违背了精品开放课程的初衷。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因此对于MOOC,我们首先就要创新观念,深化认识。中国的大学应该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把开放教育资源以及MOOC教育纳入到大学的发展规划中。MOOC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正确认识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远影响,才能真正推进高等教育的历史性变革。

(二)引进吸收,走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之路

MOOC这一概念由国外所创,MOOC的课程平台也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这给中国学生的使用带来了不少麻烦,在学习与体验上也会存在着“水土不服”等问题,因此,对于MOOC,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引进消化后再吸收。先要“照葫芦画瓢”,然后再在现行体制上进行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之路。根据中国的国情与MOOC的现状,走有中国特色的MOOC发展之路要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面向学生群体搞好MOOC的精品教育;二是面向社会群体搞好MOOC的继续教育。现阶段,Coursera、edX、Udacity等国外主流MOOC平台发展得较好,中国首先还需借鉴这些优秀平台的先进经验,打造一批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本土化MOOC平台,把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搬上MOOC平台,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通道。再者,我们也应该看到Coursera、edX、Udacity这类MOOC平台主要走的还是精英教育路线,但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薄弱的社会现实,使得MOOC在国内完全可以面向广泛的社会民众,走继续教育的路线。因此,中国的MOOC教育可以在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方面尝试“两条腿走路”,而不必照搬西方模式。

(三)推广普及,增强MOOC教育的参与度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应运而生。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基于edX的开放源代码也研发推出了自己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对于MOOC,尽管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推广普及还远远不够。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MOOC,很多中国学生都并不知情。以爱课程网为例,它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但它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却是很低的,大部分视频的播放次数仅以千计,关于课程的评论也寥寥无几,这与国外的Coursera、edX、Udacity这三个平台上,一门课程动辄有上万的学习者相比,相差甚远。低播放率与低参与度,使得对课程的投入与其传播效果不成正比,而这正是当下中国MOOC发展的现实写照。因此,对于MOOC的发展,国家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推广普及MOOC教育。首先要以MOOC为平台,推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MOOC的学分认证做到常态化、普及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用户;其次,在普及MOOC教育中,要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来进行宣传,比如可以推出MOOC的微信公共账号,定时推送课程通知或发布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再者,还可开发在线即时翻译工具,在将外语课程翻译成中文的同时,也能将中文课程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推广;最后,大学还须加强引导,努力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掌握通过MOOC来学习的方法,使广大的学习者都能通过亲身参与从而感受到MOOC所带来的好处。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轩尼斯曾将MOOC的出现比喻为“一场数字海啸”,面对这场海啸,我们绝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MOOC代表了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最新探索,它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但MOOC的兴起与发展也只是高等教育体制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今后肯定还会出现一些更先进与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深化对MOOC的认识,通过发展MOOC,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变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

[2] Stephen Downes.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EB/OL].http://www.downes.ca/post/54540.2011-01-07.

[3] 维基百科.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EB/OL].http://en.wikip -edia.org/wiki/Massive_open_online_course.2014-3-16.

[4] 湖南师范大学刘湘溶校长在2014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hunnu.edu.cn/info/1005/4125htm,2014-03-16.

[5]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周立,方李启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6] 林坚.科技传播的结构和模式探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4).

[7] 彭兰.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J].国际新闻界,2012(10).

[8] 唐纳德·肖.创造一个纸草型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4(4).

[9]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

[11] 王斌,王璐.MOOC开启未来教育变革[N].北京晨报,2013-10-17.

[12] MOOC学院.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EB/OL].http://MOOC.guokr. com/opinion/437530/.2014-5-25.

[13] 北京邮电大学.国内外教育参考2013年第5期[EB/OL].http://fzzl. bupt.edu.cn/content/content.php?p=72_23_234.2014-06-15.

上一页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