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5年·第6期
人民网>>传媒>>正文

电视纪录片解说的语境要素分析

孟旭舒

2015年07月14日14:4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全面认知,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语境是解说创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语境是解说语意确切传递的重要依据,上下文语境解说完成意义表达的潜势,协同语境使传受双方言语交际活动更自然和谐,这四个方面构筑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解说语境,深入分析各要素,可使解说更好地实现交际意图,提升交际效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解说;语境

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构成元素,从听觉上对视觉画面给予描述、解释,对听觉声音给予补充、说明。解说的创作目的是服务于主旨表达,其创作过程必须重视解说语境中各要素的存在与作用。对解说语境各要素的深入分析,是写好解说词,进而成功配音,完成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前提。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和协同语境共同构筑了立体的解说语境。本文深入分析语境中的各要素,以期使传受双方能更好地把握解说语言,实现交际意图,提升交际效果。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使用当下时间纵线与空间横面的交叉点,是解说语境多层级系统中的外层语境,对解说语境系统具有整体规约和指导的作用。解说语言个性化表达必须置于文化语境中才能被理解、被接受。

1.转向视觉文化

随着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视觉形象在媒介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越来越重要。“语言文化”转向“视觉文化”,图像渗透到受众日常生活,成为接受信息最重要手段。从文化发展看,电视不仅吸收了电影图像叙事的媒介优越性,而且还将表达“视域”延伸到社会各领域,把电影艺术审美图像叙事“还原”为日常生活真实记录[1],体现出对视觉感受的重视和对感性生命的贴近。纪录片在电视媒介的兴盛和繁荣,正是这一文化转向的代表。但图像优越并不意味语言文化彻底终结——重视图像传达与感受的视觉文化是对更为人性化文化形态的追求,是现代性文化追求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是对语言文化的提升。直观影像成为我们文化表达的主流,并不是图像“征服”了语言,而是在认识世界、理解现实的主要方式上的变化。不管是语言还是图像都是媒介进行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因子。

2.文化消费主义化

新世纪后,在市场化和商业化推动下,过剩的物质经济向更高级精神经济发展。人们长期被贫穷和计划所压抑的物质欲望得到释放,开始追求消费主义价值观和极度张扬的生活方式。对已推向市场的大众传媒行业,经济利润是生命源泉。为提高传媒信息对大众市场占有率,传媒行业尽可能使信息产品易于消费以赢得最大数量受众。精神产品商业化使大众传媒的各种文化形式成为单纯消费品,成为谋利工具。消费主义文化满足的不是人类精神需要,而是生理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不能使人内心真正快乐,没有得到快乐的内心又会去寻找新的、更富刺激的享乐,传媒产品在庸俗化趋势中失去了文化和价值的意蕴。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抵制这场文化消费主义化侵袭的根本,只有打造高品质传媒产品才能实现传媒行业的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和教化责任。

3.大众文化崛起

全球化文化扩张背景下,中国文化出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者角力,呈现多元文化格局。大众文化是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组成部分,产品为市场而做,为消费而生。对大众传媒而言,传媒产品的复制数量(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等)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参数,决定传媒产品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但机械化工业生产模式导致了传媒产品同质化严重,传媒化的大众文化失去传统文化的审美特质,将受众数量、需要、趣味作为追求目标,放弃文化对创新精神的诉求,对独特感受的表达。技术性媒介商品湮灭了经验和想象的审美理想,文化偏离理性的深入而滑向单纯感官的直觉体验。

新世纪后,电视纪录片即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发展、繁荣。一方面,读图时代带动了电视对社会各领域的视觉表达,使纪录片在电视媒介生存并发展;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文化倾向的出现和大众文化的崛起,消解了长期压抑的文化禁锢,使文化享乐得到普遍认同和大面积传播,但同时使传媒产品凸显了其商品性,表现出虚假需求、灵魂失落和技术化情感,这些都与传统美学审美品位发生偏离。作为电子时代高品质文化代表,电视纪录片坚守自己文化品格的同时,还需适应大众文化消费品味。解说等元素的加入,削减了纪录片贵族化气质,降低了鉴赏门槛,进而拥有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从而在电视媒介中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下一页
(责编:宋心蕊、燕帅)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