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界导演影片的突围之径
(一)外部因素:媒体的健康环境与价值引导
1.媒体健康环境的支持
人民日报有一篇以《整顿世风不能靠打压<小时代>》为题的文章,文章与很多批判《小时代》明目张胆的炫耀财富、魅力和男权不同,反而不否认影片中对社会一些现象的反应,认为其是一种必然需要经历的阶段。很多人批判《小时代》物质主义的偏差,但是其实在这个充斥着物质主义的时代,年轻一代更关注个体感受,本能地表现出对住房、恋爱的要求和对物质的崇拜,这并不是《小时代》所创造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就说过:“《小时代》只是真切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审美观的变化和对这个时代的一种认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看法,差异性是存在的,都有其各自的历史原因。[5]”
2.媒体对年轻一代价值观的接受与引导
现在的年轻人已脱离曾经的大时代、革命或英雄时代,他们有自己标榜的生活方式,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越是主流的反而越会让他们产生质疑。所以媒体应该接受像《泰囧》《致青春》《小时代》等类型的影片的出现,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抓住了社会热点和观众的心态并且折射出了文化境况。由于跨界导演的诞生而呈现出的新一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影片所要表达内容需求的不同,我们也需要用一种新的视角去欣赏它。因为允许不同阶层表达经验、辩论观点是社会的宽容和进步。
(二)内部因素:跨界导演自身定位亟待明确
1.体现自身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电影是一种文化娱乐产品,但它是以艺术性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艺术性,电影就变成了娱乐杂耍,变成智慧和工艺含量都缺乏的简单游戏。[6]”所以,票房并不能代表一切,电影的票房成功中也会掺杂着偶然性,徐峥、周杰伦等跨界导演并不应该只满足于票房的成功,更应该关注怎样提升电影的艺术品质。让本来愿意读懂却没读懂甚至不愿意去读的受众,能够在电影里感受到跨界导演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2.跨界导演注重提升影片艺术品质
要提升影片的艺术性,首先当然从影片内容着手,做到内容为王,叙事完整而又有逻辑;其次,情节应做到环环相扣吸引受众,而不是让受众觉得情节空洞、剧情支离破碎、莫名其妙。所以电影中的人物不能太没有自己的特色,只在导演给他贴的标签下活动的人物是绝不会感染人的。
跨界导演如果想创造出更多经典的电影,就不能过分的偏向商业性,这样会使电影走入歧途,即使一开始吸引了大量观众,也会在长期积累中引起观众的厌恶和唾弃、败坏了观众的胃口。要想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就要在保持自己的艺术良知的同时借鉴一些把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很好地统一在一起的影片,如《唐山大地震》《桃姐》《集结号》等优秀影片。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9126.htm.
[2] 刘平.全媒体下中小成本电影的突围[J].新闻知识,2013(8).
[3] 杭东.《致青春》电影中的微博营销之道[J].中国电影市场,2013(8).
[4] 徐巍.《小时代》:一个无关乎艺术的商业文化形象[J].新片热评, 2013(6).
[5] 小白.如何理解年轻一代的价值观[J].社会科学报,2013(9).
[6] 尹鸿.探索商业与美学的平衡——2009年中国电影艺术备忘[J].当代电影,2010(8).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