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环境危机的媒介呈现【3】

——以《人民日报》对于“PM2.5”的报道为例

程蕾

2015年04月01日10:5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二)《人民日报》报道版面分布分析

《人民日报》88篇关于PM2.5的报道分别分布在“要闻”、“综合”、“绿色家园”、“议政建言”、“民生周刊”、“社会”、“视点”、“文化”“环境·气象”、“经济”、“生态周刊”、“民主政治”、“评论”、“百姓生活”、“体育”、“假日生活”、“连线基层”这十七个版面中,具体分布见图二:

 

(图二)

报社的一般工作人员(记者、编辑、校对等)不是政策的制定者,而是政策的执行者。理想中那种完全民主的报纸是不存在的,记者和编辑接受所属报纸的政策、规则和传统,并把这一切渗透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根据布里德的经典之作《新闻编辑部里的社会控制》中的观点:政策就是一张报纸所显示的连续一贯的倾向。[16]

《人民日报》中能够表达倾向与政策的稿件不仅是它的社论,还在于它对不同稿件的顺序、位置的编排,这都是由《人民日报》特殊的新闻框架决定的。“PM2.5”相关报道位于要闻版的稿件共有27篇,占样本总量的30.7%,其他61篇稿件多在关注度较少的版面。版面越靠后,受众关注度相对越低。《人民日报》对于负面信息持有回避态度,而党政新闻又是《人民日报》稿件中的核心,所以环境危机类稿件大多只能安排在关注度少、顺序靠后的版面。

“绿色家园”版面是专门用来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的版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绿色家园”版面中有关“PM2.5”的报道多是具有一定解释分析的深度报道,能够有效地传播有关“PM2.5”的知识,抚慰受众情绪,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但是,“PM2.5”的报道在其它版面的分布比较分散,很难给读者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人民日报》报道体裁分析

将这88篇样本稿件简单分为三类:消息、评论、通讯和深度报道。其中,消息53篇,评论15篇,通讯和深度报道20篇。《人民日报》对于“PM2.5”这个环境危机的呈现多用消息的形式,受众可以从这些消息中得知我国PM2.5监测的进程,并能从中了解到我国PM2.5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这些消息一般都被编排在国内新闻的版面,没有经过编辑强化或强调处理,很难引起受众关注,更不会引发受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很难在社会上形成轰动效应。

《人民日报》关于“PM2.5”事件的深度报道大多以组合报道的形式出现,即一篇深度报道配发一篇评论。这样的组合报道共有5组,分别是:2012年1月12日的《烟花越做越大,爆竹越炸越响,由此带来的安全、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 放炮不能光图过瘾》和《PM2.5监测如何让公众参与》;2012年1月19日的《雾霾天气频繁袭扰我国许多地区,专家提醒——分清雾与霾,防范别大意》和《环保意识怎样才算高》;2012年6月5日的《PM2.5监测点刻意选“绿”址吗?(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选址经过科学论证,今后网站将逐渐增加》和《美国弗吉尼亚州PM2.5监测站点多数在居民区和公园》;2012年12月20日的《空气质量预报“变脸”,三项内容扩至六项 北京即将预报“PM2.5”》和《用好监测数据》;2012年12月27日的《今年年底之前,全国74个城市将监测并发布六项空气污染物资料 PM2.5监测,准备好了吗?》和《蓝天不能靠风刮》。

在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媒体并不仅仅是要报导事实、普及知识,还要对危机信息加以解读和分析,帮助受众深入地了解危机。如果受众缺乏必要的引导,会在无形之中加剧恐慌的心理,危机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媒体的深度报道和评论可以算是对公共危机的最好解读,可以有助于缓解危机造成的影响,及时疏导民意,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