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一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人民网>>传媒>>正文

[学子论文]环境危机的媒介呈现

——以《人民日报》对于“PM2.5”的报道为例

程蕾

2015年04月01日10:5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大众传媒对于环境危机的报道将其带入公众视野,并相应地赋予了环境危机议题一定的公共性。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于“PM2.5”的报道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关于“PM2.5”的报道来剖析党报是如何呈现环境危机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呈现环境危机以及它呈现出来的环境危机有什么特点。本文以《人民日报》有关“PM2.5”的环境危机报道为样本,对它的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体裁、报道意向、报道性质、报道议题进行深入分析,借此来研究媒介框架对于《人民日报》呈现环境危机的影响。

本文试通过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媒如何通过环境危机报道来建构环境危机议题的,以及这些环境危机报道对于缓解环境危机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危机;PM2.5; 媒介框架;环境危机

一、引 言

(一)由“PM2.5”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

2011年8月,一款名为“北京空气质量”的苹果手机客户端软件对外发布,任何人只要安装了这款软件,就可以实时看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和PM2.5数据,这是中国公民首次接触到PM2.5。2011年10月起,北京接连遭遇雾霾天气,这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并了解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数据。其实,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这个监测活动早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监测数据起初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是为大使馆工作人员以及在北京的美国人服务的。[1]

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的出现和推广,让“PM2.5”事件出现了巨大的转机。包括潘石屹在内的很多实名认证的“大V”用户在自己的微博中发布了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空气监测数据,“大V”用户的集中转发引起了众多网友和媒体对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数据的围观。网友“美帝使馆空气”从2011年10月12日起实时更新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这个微博至今还在发布美国驻华大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2]

然而,美国驻华大使馆的PM2.5监测数据与北京环保局的监测数据很不一样,众多网友也觉得北京环保局公布的数据与他们平时的感受不一样,中美双方反差极大的数据在微博上引起了网友们激烈的讨论。这次争议将PM2.5推到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上,PM2.5从一个小众的专业词汇摇身变为家喻户晓的热词。

这次争议的发展有些微妙,中方后来默认了美方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又被迫承认自己监测能力不足,布点少。尽管最终这次“战争”不了了之,但是,这次中美双方的争议让更多的国人认识了PM2.5、了解了PM2.5,这才有助于后期PM2.5监测工作的全力推进。另外,这也为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注入了巨大的舆论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PM2.5监测水平的进步,有助于缓解PM2.5所引发的环境危机。

PM2.5即细颗粒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传输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大。2013年1月,影响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恶劣影响,这次的雾霾天气影响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其中就有PM2.5的“功劳”。同时,此次集中爆发的雾霾天气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整治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PM2.5引发的是一场巨大的公共危机,这不仅是环境领域内发生的公共危机,更是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危机原是指人处于生死之间的状态。《辞海》中将危机解释为“潜伏的祸机”、“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影响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心理,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和社会迅速做出应对以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其危害的事件。[3]

PM2.5所引发的环境危机与H7N9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有很大的不同,环境危机的潜伏期较长,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众的生活,但是,普通大众很容易轻视其危害程度。它不会在短时间内直接“夺去”人们的生命,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生活的品质。它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许多研究已经证实,PM2.5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呼吸道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PM2.5可能导致的恶劣影响迫使我们去了解它、研究它,并想方设法预防它、治理它。媒体的报道对于传播PM2.5相关知识至关重要,这同时有利于缓解PM2.5所引发的环境危机。

公共危机以其特有的不确定性、广泛性等特性大规模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存。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危机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媒体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媒体对公共危机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危机的传播以及人们对于该项危机的认识和态度。关于公共危机的新闻都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信息量很大,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另外,媒体及时报导危机新闻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导向功能的最佳体现。

总的来说,传媒呈现危机“责无旁贷”。

2011年底至今,PM2.5在线上线下都遭到了“热议”,特别是在2013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规模雾霾天气爆发之时,全国对PM2.5的讨论发展至白热化状态,这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到了PM2.5所引发的环境危机。媒体的关注,特别是党报对“PM2.5”的持续关注至关重要,党报能够反映出党和政府的态度,它们在处理危机时具有特殊的权威性,同时,媒体的报道也是党和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一种策略。

下一页
(责编:汪倩(实习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